食品“黑天鵝”事件最近層出不窮,但是真正在資本市場受到懲罰的卻少之又少,反而還遭到追捧,讓人哭笑不得。
最新的一個例子發(fā)生在乳業(yè)。6月14日,伊利發(fā)出關于緊急召回部分乳粉產品的公告,同時承諾集團官網將及時公布處理結果。不過距事發(fā)已超過20天,消費者依然未能等到任何說法公布。關于汞異常是如何發(fā)生、涉及多少乳粉等關鍵問題外界依然不得而知,要問中國乳業(yè)從事件中得到什么經驗和教訓,結論相信也是寥寥。
但是,在資本市場上伊利股份[19.58 -0.86% 股吧 研報]近幾個交易日疑似已緩過神來。昨日,該股逆市飄紅收報21.64元,和6月15日時的21.85元相差無幾。
資本市場具有貪婪性,作為投資者當然希望股價水漲船高。事實上,每逢國內各大食品股遭遇食品安全風波,“抄底”已經成為一種流行的投資邏輯。伊利、雙匯、蒙牛概莫如是。乃至圣元董事長總結道,過往某乳業(yè)股兩次出現(xiàn)負面消息大跌他都抄底成功。至于券商,考慮到他們所在的機構往往也重倉押寶,事發(fā)后輕描淡寫也不奇怪了。
不過問題是,投資者本身也是消費者,尤其是在食品安全問題上,誰都沒有“金鐘罩”。食品上市企業(yè)不但是一家需要向股東交代的公眾公司,更要為蕓蕓眾生提供口糧。資金應該流入那些制造安心食品的公司,而不是給問題企業(yè)搶“堆頭”;資金應該流入用于研發(fā)如何更好保障安全性的公司,而不是給問題企業(yè)搞“公關”;資金應該流入懂得反省的公司,而不是給問題企業(yè)用來打廣告。
華爾街流傳這樣一句話:華爾街是這樣一條街,它的一端是一條河,另一端是一座墳墓。我們單純的希望,要徹底解決食品安全問題,生產者、消費者和投資者得共同“投票”,滋養(yǎng)有責任感的企業(yè),而不是自掘墳墓,不斷給自己的舌尖制造新的危機。